埃博拉病毒病


线上沟通
与商家沟通核实商家资质
线下服务
核实商家身份所有交流确保留有证据
服务售后
有保障期的服务请与商家确定保障实效
详情
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病毒病又称埃博拉出血热是由纤丝病毒科(filoviridae)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患者的血液和排泄物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肌痛,出血,皮疹和肝肾功能损害。
症状
潜伏期是从获得病毒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间隔,可持续2天至21天。人们在出现症状后才具有传染性。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只有在出现症状后才可传染。埃博拉病毒病的症状可能突然出现,包括:发热、疲劳、肌肉疼痛、头痛、咽喉痛;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症状、某些情况下会有内出血和外出血(如牙龈渗血、便中带血)、化验结果包括白血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而肝酶则会升高。
病因
【发病原因】:病毒呈长短不一的线状体,直径70~90nm,长0.5~1400nm,内1含直径40nm的内螺旋壳体,大多呈分枝形,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约长19kb,能编码核蛋白及VP3VP40,VP30,VP24,糖蛋白(GP)和RNA聚合酶等7个结构蛋白,其中GP基因对EBOV复制有独特的编码和转录功能,病毒在感染细胞的胞质中复制,装配,以芽生方式释放,然而该病毒复制的具体步骤尚不清楚,病毒外膜由脂蛋白组成,膜上有10nm长的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为病毒的糖蛋白,病毒可实验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的细胞,在Vero-E6细胞中生长良好,且能出现致细胞病变作用,埃博拉病毒主要分为四个亚型:扎伊尔型(EBOV-Z),苏丹型(EBOV-S),科特迪瓦型(EBOV-C)及雷斯顿型(EBOV-R),不同亚型的特性不同,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苏丹型次之,两者对人类和非人灵长类的致死率很高,雷斯顿型和科特迪瓦型对人的毒力较低,表现为亚临床感染,但对非人灵长类具有致命性。【发病机制】:EBOV是一种泛嗜性的病毒,可侵犯各系统器官,尤以肝,脾损害为重,本病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有关,患者血清中IL-2,IL-10,TNF-α,IFN-γ和IFN-α水平明显升高,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尤其是吞噬细胞是首先被病毒攻击的靶细胞,随后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均被感染,血管通透性增加,纤维蛋白沉着,感染后2天病毒首先在肺中检出,4天后在肝,脾等组织中检出,6天后全身组织均可检出。本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受累,血栓形成和出血,全身器官广泛性坏死,尤以肝、脾、肾、淋巴组织为甚。【传播】:埃博拉是通过密切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比如在热带雨林中发现的患病或者死亡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埃博拉随后通过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方式是(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埃博拉患者或死者的血液或体液;受到埃博拉患者的体液(如血液、粪便、呕吐物)或埃博拉死者的尸体污染的物品。时常发生卫生保健工作者在治疗埃博拉病毒病疑似或者确诊病人时获得感染的情况。这是在没有严格遵守感染控制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与病人密切接触造成的。哀悼者在安葬仪式上与死者尸体直接接触,也可能有助于埃博拉的传播。只要病人的血液带有病毒就仍然具有传染性。
预防
疫情良好控制有赖于将一系列干预措施落到实处,包括病例管理、监测和接触者追踪、实验室良好服务、安全埋葬及社会动员。社区参与对疫情的成功控制十分重要。提高对埃博拉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以及采取个人可以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包括接种疫苗)是减少人间传播的有效方法。为减少风险所传递的信息应当注重若干方面:减少因接触受到感染的果蝠、猴子、猿、森林羚羊或豪猪以及食用其生肉而带来的野生动物与人传播风险。处理动物时应当戴上手套并且穿上其他适当防护服。这类动物产品(血和肉)应当在食用前彻底煮熟。减少因直接或者密切接触有埃博拉症状者而带来的人际间传播风险,尤其是与其体液的接触。在家照护病人时,应戴上手套和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探视住院病人以及在家照顾病人之后,要定时洗手。疫情控制措施包括安全并有尊严地埋葬死者,确定可能与埃博拉感染者存有接触的人员,对接触者实施21天健康监测,将健康人员与病人分开,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强调保持良好卫生的重要性并保持环境清洁。减少可能出现性传播的危险,根据对现行研究所做的进一步分析和世卫组织应对埃博拉病毒病咨询小组的考虑意见,世卫组织建议埃博拉病毒病男性幸存者自出现症状起12个月之内,或在精液检测两次呈埃博拉病毒阴性之前,采取安全性行为和卫生措施。据世卫组织网站显示2015年在几内亚开展的大型试验证明,一种实验性埃博拉疫苗对埃博拉病毒病具有高度保护作用。该疫苗称为rVSV-ZEBOV,2015年在一项涉及11841人的试验中得到研究。在接种疫苗的5837人中,接种后10天(含)以上没有出现埃博拉病例记录。相对而言,在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员中,接种后10天(含)以上发生了23例病例。rVSV-ZEBOV疫苗正在目前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生的2018-2019年埃博拉疫情期间得到使用。
检查
埃博拉病毒病与疟疾、伤寒、脑膜炎等其它传染病的临床鉴别可能较难。利用以下诊断方法对埃博拉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做出确认:
抗体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抗原捕获检测试验
血清中和试验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
电子显微镜
通过细胞培养进行病毒分离。
应认真选择诊断检测方法,在选择中需考虑到技术规范、疾病发病率、流行率、测试结果的社会和医疗影响等因素。强烈建议使用经过独立评估和国际评估的诊断检测方法。
目前世卫组织推荐的检测方法如下:
用于常规诊断管理的自动或半自动化核酸测试;
如在偏远地区无法进行核酸测试,可采用快速抗原检测方法。推荐在进行筛选时使用快速抗原检测方法,作为监测活动的一部分,但反应性测试应利用核酸测试进行确认。
首选诊断样本如下:
用含有EDTA抗凝剂的试管采集出现症状的存活病人全血;
若无法采集病人血样或需从死者身上采集样本,可采集口腔液样本,并存放在普通运输介质中。
收集到的病人样本具有极端生物危害风险;应当在最高级别的生物防护条件下对没有灭活的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在国内和国际运输时,所有生物样本应使用三重包装系统进行包装。
治疗
口服补液或者静脉输液等支持性疗法以及针对特定症状的治疗可改善生存率。就埃博拉病毒病而言尚没有经过验证的治疗办法。然而,目前正在评价各种包括血液制品、免疫疗法和药物疗法在内的可能治疗办法。在目前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2018-2019年埃博拉疫情期间,正在进行有史以来首次多药物随机对照试验,目的是根据与现场专家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商定的道德框架,评估埃博拉病人所用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护理
1、主要是隔离患者,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和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2、禁止共享针头,在严格消毒情况下也不能重复使用针头;隔离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照严格的规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3、保证医院的卫生环境。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医院的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随处弃置的针头、缺乏负压病房都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威胁。因为较好的设备及卫生,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流行。
并发症
并发有心肌炎、肺炎。


2)确认收货前请仔细核验产品质量,避免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
3)该信息由排行8用户自行发布,其真实性及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排行8仅引用以供用户参考,详情请阅读排行8免责条款。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