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


-
相关症状:流泪、剧痛、沮丧、角膜反射迟钝、肌痛、发炎、耳顶线以下至发际处痛觉过敏或减退、电击样痛或刺痛的头痛、电击样剧痛、抽搐
-
zhang124
-
免费咨询
线上沟通
与商家沟通核实商家资质
线下服务
核实商家身份所有交流确保留有证据
服务售后
有保障期的服务请与商家确定保障实效
详情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简称,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痛。
症状
疼痛为三叉神经痛最突出的特点,表现有以下几点:
1.疼痛的性质突发性的阵痛,表现为面部,口腔及下颌部位的某一点,突然发生剧烈性的闪电式短暂的抽痛,犹如刀割样,火烧样,针刺样或电击撕裂样痛,多在谈话,进餐或洗脸时发生,每次历经数秒或数十秒至1~2min,疼痛立即向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区域的范围扩散,疼痛常达到如此剧烈,以至于病人要停止谈话,停止饮食,停止行走,以双手掩住面部,严重者咬牙,用力揉搓面部,并且躲避开谈话的人,颜面发红,咀嚼肌和面肌痉挛,故称单面肌痛性肌痉挛现象或称痛性抽搐,疼痛可骤然消失,在2次发作期间完全无痛,如同正常人。
在患者发病初期,疼痛发作次数较少,常在受凉感冒后出现,间歇期长达数月或几年,自行停止自愈的病例很少,以后发作逐渐频繁,疼痛加重,病程可几年或数十年不一,严重者发作日夜不分,每天可达几十次,甚至数百次,不能进食喝水,体质消瘦,患者终日处于疼痛难耐状态,表情沮丧痛苦,乃至失去生活信心而轻生,有些患者早期,呈季节性发作,疼痛在每年的春天或秋天的一定时间,呈周期性发作,而且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3个月不等,然后无任何原因的自然消失,直到下一年的同一季节开始发作。
2.疼痛部位疼痛发作仅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多为单侧,右侧较多,双侧少见,后者也常从一侧开始,而后累及对侧,且两侧疼痛发作区不一定对称,以一侧为主,发病初期,可先集中某一支分布区,长时间不变,多在一侧的第2支或第3支或第2,3支两支内的区域,而后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支,但不扩散越过中线而至对侧,如第1支的疼痛在上睑和前额,第2支的疼痛在上唇,齿龈及颊部,亦有硬腭疼痛者,第3支的疼痛在下唇,齿龈及下颌部,涉及到舌部痛较少,偶见双侧性的各自发作。
3.触发点(扳机点)50%以上患者,在颜面部某一区域内有特别的皮肤敏感区,有轻微的触动,面部肌肉的牵拉及震动便可引起发作,这样敏感的区域范围局限,集中在一点或两点,称之为“触发点”或“扳机点”,一个病人可有数个触发点,部位常见于患侧上下唇,口角,鼻翼,颊部或齿龈等,凡是刺激和牵动此点便引起发作,从此点开始,立即放射到其他部位,面部刺激包括谈话,唱歌,进食,洗脸,剃须,刷牙及风吹等。
4.其他症状由于疼痛并面部肌肉痉挛性抽搐,口角可向患侧歪,发病初期,面部,眼结合膜充血发红,流泪,流涕等,发病后期,可能出现结合膜发炎,口腔炎等,有的病人在疼痛发作时,用手掌握住面颊并用力地搓揉,以期缓解疼痛,久而久之使患侧面部皮肤变粗糙,增厚,眉毛稀少甚至脱落。
5.神经系统体征神经系统查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除有部分病人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之外,均无阳性体征发现,少数病人,发病后期,多因采用过酒精封闭及射频治疗后,患侧疼痛区域内感觉减退,以致部分麻木,对于这种情况应作详细神经系统查体,以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病因
家族遗传学说(20%):
在临床上曾有人报道,一个家庭兄弟姊妹7人其中6人患有三叉神经痛,其中2人患双侧性疼痛,另有一个家庭中,母亲及6个孩子中的3个孩子患有三叉神经痛,其中2人为双侧性疼痛,从而认为三叉神经痛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但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关系不大与人类种族无关。
病毒感染学说(15%):
大脑皮质是周身感觉的最高中枢,早有定论,对三叉神经系统任何部位的病灶所致的疼痛,均是通过大脑皮质反映出来的,如疱疹和单纯疱疹的病毒感染,可沿三叉神经系统的通路而侵入三叉神经分布相应的大脑皮质,使三叉神经疼痛发作。
周围病原学说(5%):
三叉神经末梢到脑干核团的任何部位发生病变都可刺激三叉神经,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生理功能紊乱和器质性改变,从而发生三叉神经分布区范围内的阵发性剧痛性的学说。
中枢病因学说(8%):
三叉神经系统中枢部的脑内核团,三叉神经脊束核丘脑及大脑皮质均可因周围病变刺激及中枢本身的伤害性刺激,而导致三叉神经痛。
变态反应学说(5%):
1967年Hanes根据三叉神经痛突然发作和可逆性,曾提出三叉神经痛可能是一种与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
综合病因学说(5%):
上述各种学说均不能满意解释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以致Dott(1951年)认为三叉神经痛的起因在脑干内,动作或触动扳机点可引起短的冲动(ShortCircuit)在脑干内迅速叠加,从而引起剧烈疼痛发作。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近几年来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特别是神经显微外科手术的应用和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发病率的认识有了更深入了解和认识,发现三叉神经系统的所属部位或邻近部位的各种病灶均可引起三叉神经痛,最常见的病因有颅内和颅底骨的肿瘤,血管畸形,蛛网膜粘连增厚,多发性硬化等。
原发性(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多数病例无第Ⅴ对脑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Gasser神经节有退行性或纤维性改变,但是改变的轻重差别太大,不能认为它们是病因。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虽不明确,尚无统一认识,而从现代医学来看其发病机制可能是一种致伤因素,使感觉根半月节和邻近的运动支发生脱髓鞘改变,有—些研究认为,大多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人有颅底血管对神经的反常压迫。
经临床证明,部分所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实际上还是可找到原因的,如在手术中发现供应神经的血管发生硬化,异位血管的压迫,增厚的蛛网膜和神经通过的孔发生骨膜炎,狭窄的骨孔等,而致神经根的压迫。
预防
大部分病人其疼痛是发作性的,可有几周,几月甚至几年的自发缓解,于缓解期间疼痛可完全消失,很少症状持续消失,但随年龄增长其发作缓解期有渐缩短趋势,三叉神经痛本身并不致命,但可因频繁发作而使病人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因怕发作而不参加各项活动,大部分病人因怕痛而变得无欲状,但自杀和吗啡成瘾罕见。
预防和日常保养1、饮食要有规律,宜选择质软、易嚼食物。
因咀嚼诱发疼痛的患者,则要进食流食,切不可吃油炸物,不宜食用刺激性、过酸过甜食物以及热性食物等;饮食要营养丰富,平时应多吃些含维生素丰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类,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以清淡为宜。
2、吃饭漱口,说话,刷牙,洗脸动作宜轻柔。
以免诱发板机点而引起三叉神经痛。
3、注意头、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冻、受潮,不用太冷、太热的水洗面;平时应保持情绪稳定,不宜激动,不宜疲劳熬夜、常听柔和音乐,心情平和,保持充足睡眠。
4、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尽量避免触及“触发点”,起居规律,室内环境应安静,整洁,空气新鲜。
同时卧室不受风寒侵袭。
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检查
必要的有选择性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血电解质一般无特异性改变,发病时血象可稍偏高。
2.血糖,免疫项目,脑脊液检查如异常则有鉴别诊断意义。
影像学检查血管造影,CT及MRI等检查:
部分病人可发现颅底畸形血管,以下检查项目如异常,则有鉴别诊断意义。
1.脑电图,眼底检查。
2.颅底摄片。
3.胸透,心电图。
治疗
三叉神经痛西医治疗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原则:
应在明确诊断后,首选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无效后方选用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必须正规,当药物治疗无效或仅部分有效时,必须重新考虑诊断是否正确。
如果诊断正确、用药方法得当或药物毒副作用大,则可改用其他药;如多种药物治疗仍无效,方考虑非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
1962年Blom首先报道运用卡马西平治疗面部疼痛。
卡马西平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
其机制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经核的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
初服200mg,1~2次/d,症状不能控制时,每天增加100mg,直至疼痛缓解或出现不良反应。
每天最大剂量为1000~1600mg。
不良反应约见于30%的病例,某些为剂量依赖性,如:
头晕、嗜睡、眼球震颤等;另一些为非剂量依赖性,如药物性肝炎、骨髓抑制、低钠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皮疹等,孕妇忌用。
周期性监测血象非常必要,开始2个月每周1次,以后每年4次。
剂量调整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和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测定没有帮助。
(2)苯妥英钠:
1942年Bergouignan首先运用苯妥英钠治疗面部疼痛。
其机制可能也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经核的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
目前仅用于复发或不能耐受卡马西平的病例,200~500mg/d。
与抗癫痫治疗不同,血药浓度与疼痛控制的效果不相关。
不良反应有皮疹、肝脏损害、骨髓抑制等。
(3)七叶莲:
为木通科野木瓜属又名假荔枝的一种草药。
止痛疗效达60%左右。
口服,每次0.4g,4次/d。
无严重不良反应,少数可有口干、中上腹不适、食欲减退、轻微头昏等,停药后可恢复。
与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合用可提高疗效。
(4)巴氯芬:
为氨酪酸(GABA)的衍生物。
作用机制可能是在氨酪酸(GABA)受体突触前与之结合,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抑制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缓解痉挛状态。
5mg/次,3次/d。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皮疹、头昏、嗜睡、肝功能影响、诱发癫痫等。
2.理疗:
可用间动电(疏密波)疗法或旋磁疗法。
也可用激光疗法,采用氮氖激光照射半月神经节。
3.神经阻滞疗法:
当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不良反应时,而疼痛严重者可行神经阻滞疗法。
最常用的注射药物为无水酒精。
三叉神经半月节或周围支,因感觉神经受破坏而止痛。
疗效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但易复发。
4.射频电流经皮选择性热凝术:
该术优点为可选择性破坏三叉神经的痛觉纤维,而基本上不损害触觉纤维。
近期疗效尚可,但容易复发。
一般做1~2次,间隔1~2天。
5、针灸治疗(1)普通针刺疗法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
主穴:
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
配穴:
第1支疼痛者加太阳,阳白,捞竹,头维。
第2、3支疼痛者加太阳、四白、下关、听会、地仓、承浆、迎香。
行重刺激法,并留针。
(2)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及麻胀反应,而获迅速的镇痛效果。
所持针刺手法,系提插捻转强刺激,不论阴阳补泻,对初针患者采用卧位,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晕针,或产生惧怕情绪。
(3)利用蜜蜂针刺疗法:
蜜蜂蜇针中含有的蜂针液,对神经系统有明显作用。
结合针灸原理取穴治疗,往往会收到良好效果。
护理
三叉神经痛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原料:
黄芪15克、僵蚕6克、蜈蚣2条、血竭3克、瘦猪肉糜500克、芹菜500克、面粉500-1000克制作:
将上药焙干研粉,芹菜洗净,在沸水中焯透,捞出切成碎末,用纱布袋装好,挤出菜汁待用,肉糜中加入中药粉,芹菜、盐、酒、味精、胡椒粉、拌匀后加鸡蛋清2个作馅。
面粉用芹菜汁合好揉匀,揉至面团表面光滑为止,擀成圆薄皮子,加馅将皮子逐个包成饺子,煮熟后即可服食。
2、原料:
西兰花、白菜花、胡萝卜、红辣椒做法:
(1)西兰花、白菜花切成小朵,胡萝卜去皮、切片,红辣椒去籽、切块,待用。
(2)将全部蔬菜放入温油中焯一下。
(3)锅内留少许底油,下入全部原料翻炒,用盐、鸡精调味,再用淀粉勾芡,即成。
(3)每次取猪脑一只(洗净),天麻10克切碎,粳米250克,清水适量,煮成稀粥,每日晨起空腹温服,天麻善祛头风,猪脑专补脑髓,二者合用,既可补益精髓,又可祛头风,实为祛头痛的良好家庭药膳。
上述食疗菜谱能够有效减轻三叉神经的疼痛症状,但是,在使用前还是要与医生进行商议。
可行后还要以坚持为宜,其实对于任何疾病来说,“坚持”是必要的,方法再好,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很难与病魔抗衡的。
并发症
可并发半侧面部痉挛,三叉神经支配区也可发生不典型的面部疼痛,但疼痛的性质与三叉神经痛不同,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总是长于数秒,通常为数分钟,或呈持续性疼痛,疼痛本身为钝性,压榨性或烧灼样,对不典型疼痛者,外科治疗无效,有时导致抑郁症。
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常揉擦同侧面部以求减轻疼痛,久而久之面部皮肤变得粗糙,增厚和眉毛脱落,有少数患者出现跳动,抽搐,也有伴有面部潮红,流泪,流涕,出汗,高血压等症。


2)确认收货前请仔细核验产品质量,避免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
3)该信息由排行8用户自行发布,其真实性及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排行8仅引用以供用户参考,详情请阅读排行8免责条款。查看详情>